水中見月月初弦,
天水相涵月與連。
夜半不知明月上,
半呈坨影半環(huán)天。
這是清朝詩人曹司牧以詩的形式對月坨島的頌美。月坨島,地處渤海唐山灣之中,由月坨、腰坨、西坨等七個島嶼斷續(xù)組成,面積不足半平方公里,因形若彎月而得名,是唐山國際旅游島中的一個小島,也是我家鄉(xiāng)的一方充滿浪漫風情的海上勝地,景色以幽、野、奇、閑、異聞名。
沐浴著秋天的暖陽,與朋友相約兩家人去了趟月坨島。從撈魚尖三島碼頭乘船,一邊吹著涼爽的海風,一邊聽著導游講述著月坨島的傳說:相傳,當年嫦娥奔月后,非常思念她的丈夫后羿,卻又怕被人看到,便求助月下老人在海中為他們相會選擇一個僻靜的地方。月下老人被嫦娥感動,從空中看到月坨島酷似一彎半月橫臥在渤海灣中,便決定讓嫦娥在月亮半缺時,趁著天黑來到月坨島與情人相會,所以月坨島又稱“情侶島”。聽的正入神時,風中飄來一首清新又略帶憂傷的歌曲:“……可以一個人去海邊/可以一個人聽鳥鳴花間/可以一個人奔跑一個人看潮/享受月坨島的美好……”憂傷、深邃的歌聲,浪漫了這座月坨島,也浪漫著游人的心。
游船剛一靠岸,我便迫不及待地踏上通往島上的木棧橋,遠遠就看見對面的綠色墻壁上寫有“月坨島”三個大字,許多游人都在以“月坨島”這幾個字為背景拍照留念,心里顯得更加興奮。棧橋兩邊彩旗飄揚,向游客展示著月坨島的熱情。走到棧橋盡端,我看到一雙半米多長的荷蘭“大木鞋”擺放在候船大廳門口,兒子拽著朋友的孩子笑著邁進去,象開碰碰車一樣坐了下來,引得我們大笑起來。
穿過候船大廳,一片長達數百米的沙崗出現在眼前。腳踩上去,柔柔的,暖暖的,非常舒服。沙崗向大海延伸成光潔的沙灘,好多游人躺在沙灘上的白色休閑躺椅上,面朝大海,盡情享受著海風的吹拂,享受著陽光的沐浴。海浪不停地撲打著沙灘,海鷗穿梭于藍天、白云、大海之間,別有情調。一對情人正在訓練自家的寵物狗,只見那可愛的小狗叼著主人的拖鞋來回跑著,討著主人歡心。陽光、沙灘、海浪,不禁讓我想起當年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外婆的澎湖灣》,讓人流連忘返。
登上沙崗頂端,看見工作人員正在客服中心為游客免費發(fā)放著無紡布袋。聽導游說,這是專門為游客裝垃圾準備的,目前月坨島正在通過海水淡化、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立體養(yǎng)殖生態(tài)循環(huán)系統(tǒng),探索創(chuàng)立“全球海島生態(tài)建筑示范園區(qū)”,以充分利用島上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自然可再生資源。走下沙崗,一條人工運河橫在眼前,河畔的荷蘭風情建筑群令人神往,那幾百座別致的黃頂木屋群、歐式別墅區(qū)與海灘上的大風車,在海天之間勾勒出一幅充滿異國情趣的浪漫畫卷。
走過人工運河,一條長長的木棧橋從腳下伸展開來,一直通向島中間,將散落在水面的幾百座小木屋連接成片,如童話世界?v橫交錯的棧道,好象迷宮一樣,曲曲折折。一座座黃頂綠墻的小木屋,色彩明快,像安靜的海螺一樣錯落有致地懸空于海灘,又如一朵朵睡蓮盛開在明凈的水面,好象每一座小木屋都是因水而生。粼粼波光中,木屋群帶著異國情調,靜靜地展現著一份浪漫風情。
穿過歡樂廣場,便徑直向月坨島的深處走去,秋色雖已層林盡染,卻并不蕭瑟,林間散發(fā)著清新的氣息,充滿野趣和情致。走到島的中部一棵同根生的“情侶樹”依然綠葉盎然。相傳,很久以前觀音菩薩的玉凈瓶中,玉柳本來是兩枝的,但飽受天地精華的靈物,懂得了人間的愛情便相愛了,完全忘記了佛門的清規(guī)戒律,觀音想拆散他們,一氣之下便拋掉了其中的一枝,落在月坨島扎了根,奇怪的是,同根生出兩棵影姿婆娑的柳樹來,后來人們都叫它“情侶樹”。據說,摸一下“情侶樹”就會使自己的愛情忠貞不渝。
沿著林間小路繼續(xù)前行,路邊叢生的酸棗樹,葉子已經變黃,誘人的果實掛滿枝頭,一邊采摘一邊品嘗著野果的美味。走進靜園,享受著林中深處的那一份寧靜。無意中,走到了儲霞樓,這里的酸棗又多又大,我們貪婪地采摘,貪婪地咀嚼。抬眼向南看時,卻見遼闊的海灘紅紅的一片,如云霞一樣絢爛,那肯定是傳說中的五彩灘了。這里以黃色的海灘為底色,以紅色的鹽蓿為主,間以白蒿、紫英、綠狄等各種植物為點綴,在陽光的映射下,光影和色彩把這片海灘表現得淋漓盡致,色彩斑斕,嬌艷嫵媚,簡直就是一幅濃墨重彩的巨大油畫。遠眺五彩灘東岸,是一處風力發(fā)電站,大大的風扇轉動得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快,卻給整個小島增添了一種活力和動感。看到轉動的風車,兩個孩子大喊著要去看大風車,高唱著兒歌:“大風車吱呀吱喲喲地轉,這里的風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還有一起快樂的小伙伴……”孩子們的歌聲很快就感染了大家,我們也跟著唱了起來,整個海灘飄動著我們的歌聲、笑聲……
來到百花園,那些紅的、黃的、紫的、白的花兒盛開著,并不招搖,無限溫柔地綻放著燦爛,釋放著美麗。沿著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我們徜徉在百花叢中,忽然看到一道長長的白樺木做成的籬笆,在陽光下泛著銀色的光,有一種特別的味道。還是在中學時,看前蘇聯(lián)的電影,就喜歡上了這樣的籬笆和那籬笆里滿園的野花。在籬笆的盡頭,有一座灰色的茅草亭,散發(fā)著原始生態(tài)的濃濃氣息,與周圍色彩絢爛的酸棗、沙蓬、白楊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恍惚間,我感到空氣流動的是一種原始的寧靜。走到近前,只見亭子上寫有“許愿亭”字樣,亭子不遠處有一叢菩提樹,自然想到南北朝時慧能大師的那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撫摸著菩提葉子,在心里默默許下一個愿望,便繼續(xù)向前走。在一片金色絢爛的酸棗叢中,幾座大風車造型的小木屋佇立于藍天碧草之間,在海風的吹動下,帶著遺世獨立的翩然,以一種輪回的姿態(tài),不知疲倦地旋轉著……
走到向晚亭的時候,感覺有些勞累,便在亭子里坐下來休息,回味著“向晚亭”這富有詩意的名字,望著藍色的天空有些發(fā)呆——那是一種怎樣的“藍”呢?湛藍?蔚藍?瓦藍?都是,又都不是,那種藍是月坨島秋天所特有的,令人怦然心動,真想幻化成天空中的一抹晚霞,或者煉獄成女媧手中一顆七彩的石子,閃爍成那藍色天幕中永恒的眼睛……
海風徐徐吹來,休息片刻,我們繼續(xù)沿路前行,走至“青蛤灘”,我們以為到了島的盡頭,卻又發(fā)現還有一個灘與“青蛤灘”相連,兩灘以長長的木棧橋相連,從導游圖上可以看出這里是“腰坨”。再往前行,與“腰坨”相連的還有一灘,名曰“蛇崗”,真不知這里是不是有很多蛇出沒,估計是按照其形狀而取的名字,在北方蛇并不多見,尤其在這孤懸大海的小島上。這樣走著,我們一樣連著走了三個灘,再遠處的西坨、海螺灣因沒有棧橋相連,我們便折身向回走。也許,走得真有些累了,路過聽瀾閣、輝月橋和月亮灣的時候,我們都沒有停下腳步,只在百果園里采摘了一些黃瓜、西紅柿,還有剛剛成熟的花生,就直接回到別墅區(qū)。躺在床上,閉上眼睛,腦海中卻依然飄閃著那海、那灘、那屋、那橋、那亭……一份雋永,一份慰藉,直達心底。
天漸漸黑下來的時候,我們來到月坨島的歡樂廣場,看到好多人在巨大的螃蟹、蚌殼、皮皮蝦的雕塑前拍照留影。等天完全黑下來時,有人在廣場的中間燃起一堆篝火;鹪谝欢涯静裆衔璧钢S著,發(fā)出畢畢剝剝的爆裂聲,周圍是動情歌唱的人們和瘋狂的舞步,人們卸去了面具,把所有的歡快和心靈的舒展,都交付給了這自由的篝火,無拘無束,酣暢淋漓,體驗著原始人單純的快樂和精神的酣暢。忽然間,在我的意識里生出一份渴望,一份自由的渴望,就象眼前這自由跳動的篝火。我不知道最原始的篝火為什么要被籠子籠罩著,也不知道被束縛的火焰直指何處,但是,我卻知道月坨島上的篝火是自由的,是人們歡樂的核心。在篝火的投影里,背倚著涼涼的海風,人們開始撕扯著烤好的羊排,大口喝著啤酒,真的有一種“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覺。
篝火滅了,游人散去。迎著柔和的海風,我沿沙崗向海邊走去。一陣一陣的腥咸味撲面而來,淡淡的月光撒在松軟的沙灘上,撒在無邊無際的海面上,海水一浪接著一浪地涌向岸邊,是嫦娥和后羿在傾訴思念的情話嗎?沿著海灘漫無目的地跺著步子,享受著這里的寧靜。我看見一對戀人,在海灘上畫著兩顆緊密相連的“心”,中間穿著一只丘比特之箭,然后相互依偎著,看著潮水一遍一遍地沖上岸來,將那兩顆“心”悄悄帶走,他們相視而笑,不約而同地唱起張雨生的《大海》:“如果大海能夠帶走我的哀愁,就像帶走每條河流,所有受過的傷,所有流過的淚,我的愛,請全部帶走……”我想,印在海灘上的“心”消失了,但“愛”卻深深地刻在彼此的心底。
吹著涼涼的海風,走到外灘棧橋,我聽著腳下發(fā)出的“吱呀”聲,看著缺了一角的月亮,高高懸在半空,美麗依舊。走到棧橋盡頭,我來到了月坨島的外灘。夜色下的外灘是安靜的,是神秘的,是最美的,遺憾的是秋天的天氣很涼,海水也涼,不敢下水,只是用心享受著這般難得的安靜,沒有人打擾,仿佛整個海都是自己的。我順手折疊了一只小紙船,輕輕地放進海里,悠悠蕩蕩地隨波逐流。驀地,心里生出一種超然的感覺……
站在月坨島上的外灘上,默默凝望著深邃的夜空,我相信:這里,明天一定會有一個壯美的海上日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