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思”是民辦培訓機構。一個普通的教育培訓機構,如今已市值百億。學而思為什么如何火熱?其實學而思熱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學校教育的短板。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
前不久,《人民日報》發(fā)文嚴厲斥責“課外補習班加重學生負擔”,以學而思為代表的課外輔導機構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然而,即使有再多真誠的抱怨與痛斥,學而思等課外輔導機構里的學生也并不會因此減少。家長和學生們,依舊會做出現(xiàn)實的選擇。
本文作者是一位在公立中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她說,即便有再多不滿和不愿,她也不想簡單地去抨擊課外輔導機構——在重重的無奈和現(xiàn)實之中,“學而思”們倒好像讓我們距離“理想”和“公平”更近一些。
其實對于真正對基礎教育現(xiàn)狀有所了解和關注的人——尤其是在大中城市當家長、陪伴孩子走過小升初歷程的家長——來說,這一輪報道與討論的熱潮,無非是再次戳破早為人知的“皇帝的新裝”;而將矛頭對準“學而思”的契機之一,也許正是人們忽然發(fā)現(xiàn),一個不是地產(chǎn)或IT公司、也不是“新東方”的“輔導班”,竟已市值百億。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一個從小到大從來不讓家長為成績操心的所謂“學霸”,我當然反感孩子參加加重課業(yè)負擔、破壞學習興趣的“課外輔導班”,更反感很多商業(yè)機構以教育為名義、卻完全以盈利為目的巧立名目、聚斂錢財。然而目睹學校教育中的種種弊端,我倒更愿意為“學而思”們“站站臺”。
“學而思”反倒更接近理想中的學校
“學而思”和其他口碑較好的輔導機構,往往在宣傳中極力標榜“小班教學”——每位老師對應的班級學生比例十分“誘人”,更有利于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此外,它們有著更為精細的分層分段的課程設計;在應試層面,也涵蓋了從升學統(tǒng)考到學科競賽、自主招生等所有重大類型考試的輔導。
你當然可以說這都是“錢”的作用:“學而思”會搞饑餓營銷,小班教學限制生源數(shù)量,讓好多家長“報不上”;分得越細、看起來越是適切所需,越能網(wǎng)羅各色各樣的孩子……但仔細想想,“學而思”今天在做的事情,正是發(fā)達國家優(yōu)質學校已經(jīng)達成的效果,也是我們一直沒有終點的“教改”始終在追求的、理想學校的樣子。
不可否認的是,至少在資本的驅動與運轉下,“學而思”們初步具備了理想學校的理念與雛形。
而反觀國內絕大多數(shù)公立學校,一個班級動輒七八十人,一位老師又往往兼任兩到三個教學班,一堂課下來沒幾個孩子有機會表達想法,語文老師留一次作文要批兩個星期……即便有班級的“分層”,也往往是按照考試成績劃分出名義上的“重點班”與“普通班”,雖然以龐大的基數(shù)保證了學生考取“清北”的數(shù)目,但更多的學生成為了似懂非懂、個性壓抑的“分母”。
這些現(xiàn)實,幾十年來鮮有改觀。所以,當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到今天,這一代孩子還有可能花錢上個“學而思”,是值得慶幸的事啊。
“學而思”能夠提供的代償,正是深刻反映了今天學校教育的很多不盡人意與缺失。試想,如果大多數(shù)學校都能發(fā)展充分健全、師資實力雄厚,有小班額的教學規(guī)模,有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課本和課堂、有幫助學生巧妙解題的視野和方法、有帶領學生備戰(zhàn)從中高考到學科競賽、高校自主招生等各類考試的研發(fā)和授課團隊……我們哪里還需要“學而思”呢?至少遠不需要這么多。面對如此有中國特色的局面,我們首先不該控訴“商家輔導班”,更應警醒的,是學校教育發(fā)展的不完善。
所以這值得讓中國傳統(tǒng)教育者反思,是什么導致了傳統(tǒng)學校教育的缺失,是什么導致了本應該快樂玩耍的孩子,背負過重的學習負擔。這值得令人深思。河北技校網(wǎng)也將持續(xù)關注“學而思”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