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場館學習、研學旅行、夏冬令營以及校外培訓蓬勃發(fā)展,校外學習已經無可辯駁地成為當代中國中小學生完整學習生活的重要構成部分。校外學習在培養(yǎng)學生興趣、豐富課外生活、提升學生成績、分擔家長教育壓力甚至在促進國民經濟發(fā)展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作用。但它的消極作用也不容小覷——不僅危及終身學習的根基,更關涉家校社三育協(xié)同的國民教育體系甚至教育公平問題。
校外學習已成為社會問題
校外學習補習化引發(fā)逃避學習
“五天上學,兩天上(課外)班”“白天上學,晚上上(輔導)班”是我國中小學生生活狀態(tài)的畫像,課外班幾乎成為中小學生的標配,全民補習標志著校外學習的補習化。
其危害在于:首先,“唯資格”降格學習目的。校外補習旗幟鮮明地以提高考試能力、取得證書為目標,直指各類增加競爭能力的“資格”,至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化、主體化發(fā)展的學習目的則被忽略了,學習成了獲取資格的過程。其次,“應試化”局限學習內容。校外補習的內容同升學考試密切相關,以刷題、提前學、背誦學等技巧化、應試化學習方式為主,連鋼琴學習都按照考級的邏輯來規(guī)劃與取舍,“非考級曲目,少練甚至不練”。更遑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了。再次,“家長主義”破壞學習內部動機。雖然有些家長會尊重孩子的個性與意見,但大部分中小學生校外補習的決策者是家長。這既直接導致學生學習動機的外部化,學習成了取悅父母的行為;又在深層次上將競爭意識形態(tài)化,“提高競爭力”“比別人強”成了學習動機,“中國學習者悖論”因此發(fā)生。最后,“座學化”排斥人際互動。校外補習發(fā)生于各種校外培訓機構中,孩子們被一條條無形的繩子綁在了座位上,那些能夠促進孩子與他人互動、了解社會文化的社會實踐、公益活動以及社團卻備受冷落。校外學習因“補習化”而異化,變得面目可憎,導致中小學生在尚未接觸到豐富多彩魅力十足的真正學習之前就已經“逃避學習”。
校外學習學;茐膰窠逃w系
調查顯示,在參與頻率和參與時間兩個維度上,中小學生排在首位的課外學習活動都是“繼續(xù)做功課和完成學習任務”,而城鎮(zhèn)學生參加培訓機構學術課程類培訓高達81.26%,且以提高學習成績?yōu)橹。中小學生們所學的各種體藝類技能,其價值是由其能否作為特長助其升學來衡量的,從而出現(xiàn)一些過了鋼琴十級的孩子只會彈考級曲目的怪現(xiàn)象。當前中小學生的校外學習是為了提高孩子在學校系統(tǒng)中的競爭力而存在和發(fā)展的。校外學習本應成為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發(fā)揮作用的領域,但卻因“學校化”這一機制使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淪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成了“第二課堂”,社會教育被“培訓機構”替代。家校社三育協(xié)同的國民教育體系遭到結構性破壞,學校教育一方獨大。
校外學習階層化擴大教育鴻溝
校外學習的主導者是家庭,受到家庭的經濟能力、教育觀念、氛圍的影響。校外學習是需要支付費用的,越是高端的校外學習機構和項目,其費用越高,“瘋狂的黃莊”已經讓人望而卻步,在“順義媽媽”面前卻依然“不配有夢想”。就普通家庭而言,城鄉(xiāng)家庭教育支出差異顯著,城市家庭在小學、初中和高中各學段支出的教育費用分別是農村家庭的1.95倍、1.34倍、1.53倍。此外,美國“科爾曼報告”說,施加于學生的不平等是由他們的家庭、鄰居和同伴環(huán)境帶來的,在今日中國發(fā)生也存在,F(xiàn)實是,當一些孩子在校外刷抖音時,另一些孩子正在校外機構刷題,還有一些孩子在父母的規(guī)劃與組織中刷博物館、科技館甚至在實驗室當上了小助手。
改造校外學習勢在必行
將校外學習納入政府公共服務范疇
雖然校外學習在投入和決策上具有“私人性”,但其引發(fā)的問題卻有“公共性”。而且,時下校外學習的諸多亂象雖然由家長的功利態(tài)度驅使,也有培訓機構的逐利引誘,但政府治理權責模糊也是不能回避的重要因素。參照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治理校外教育的經驗,我國政府應承擔起引導和支持校外學習的公共責任,將校外學習納入政府公共服務范疇,使其不再是“法外之地”。
在資金供給上,建議政府聯(lián)合社會力量、企業(yè)、個人以及家庭等共同承擔。在課程供給上,政府應在學習理論的指導下,了解當前各種類型的校外學習方式及其供給方,規(guī)定校外學習宗旨,設計校外學習內容框架,制定校外學習的國家質量標準。在政策設計上,基于國情并參照國外,構建中國校外教育政策法規(guī)和實踐管理體系,設置管理部門并規(guī)定職責,將校外機構治理、課后服務、社會場館教育服務等統(tǒng)一整合進校外教育體系中,使管理和治理師出有名。
縮小校外補習與校外學習的差距
當前校外補習的調查研究較多,如“課外補習對學業(yè)成績影響”“階層與影子教育收益”“城鎮(zhèn)學生教育補習研究”等,但校外補習距離校外學習尚有很大差距。雖有個別關于課外學習的調查,但多存在樣本小、理論基礎缺乏等問題。因此,建議由教育部或地方教育部門自行組織或者委托,對校外學習展開現(xiàn)狀調研。以校外學習為主題,實施涵蓋校外學習供給方、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家庭投入等內容的一般性調研。同時,校外學習專題調研也要開展,如校外學習觀念、場館校外學習模式、校外學習管理部門等。其中,兩大特殊人群的校外學習狀況應格外重視,一是中等收入群體子女的校外學習觀念與實踐,這代表著趨勢;二是留守兒童的校外學習觀念與實踐,這意味著底線。優(yōu)化底線,展望趨勢,是我國校外學習整體規(guī)劃的基本思路。
改變校外學習被窄化為校外補習的現(xiàn)狀
當我們以人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學習理論、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應然關系、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等理論去觀察校外學習這一客觀實在的時候,雖然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但這些結果之間卻是有共識的,即“校外學習”亟待從“客觀實在”上升到“教育學概念”,進而成為一個負載著豐富理論的“教育命題”。
諸多理論之中,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的關系是前提,它厘定校外學習的范圍;教育社會學和教育經濟學所揭示出來的校外學習的公平性問題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據(jù);人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理論是基礎,它不僅能揭示當前校外學習的問題所在,還能提供改革思路。研究表明,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方法是運動、閱讀和游戲。又如,《反思教育》重新定義學習“不再僅是認知的過程,而是整個心靈、整個精神世界都參與到學習行為的過程!比绱艘粊恚瑒t當前被窄化為校外補習的校外學習的問題便一覽無余,政府對校外學習體系的規(guī)劃也有了依據(jù)和方向。
隨著經濟新業(yè)態(tài)對人的個性特長的重視,獲得乃至創(chuàng)造某個工作崗位不再是因為“我比你強”而是因為“我很獨特”,校外學習將會專注于激發(fā)學生個性潛能、培養(yǎng)綜合素質。屆時,學;男M鈱W習將會因學校教育效能提升和校外培訓機構治理而沉寂,但真正的、增益學校所不能的校外學習將會更加勃發(fā)。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