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就業(yè)焦慮”,大學生把“吃飯錢”都投給“求職訓練專業(yè)機構”,卻掉入“收錢不給培訓、退款說你違約”的陷阱。
近期,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接連發(fā)生大學生與“求職培訓機構”糾紛事件。面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上當,上海大學副校長無奈之下向媒體求援,希望揭露相關機構精心布下的“忽悠陣”。為此,“新華視點”記者追蹤調查。
“五步連環(huán)”設套誘騙大學生
近期,一些上海大學生被一家打著“轉折號”教育品牌旗號的培訓機構“忽悠”了,交出高額學費,卻得不到對方承諾的“培訓”,有的學生連基本生活費都被“吸干”了。
當事人上海大學學生小林說,10月16日,她接到一個陌生來電,聲稱自己被選中參加一項“全國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的培訓計劃。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她來到位于上海光大會展中心的培訓機構所在地。
小林說,她被帶到小隔間與“課程顧問”聊天,“顧問”董某對大學生活的了解,令她的戒備心逐漸放下來!八窀绺缫粯樱f我在職業(yè)規(guī)劃上有些缺陷,勸我選擇一個求職培訓套餐,并簽署了協議書,從下午一直談到晚上十點多!
為了提升擇業(yè)能力,小林購買了培訓套餐。“先要交1999元(協議總價3299元)的訓練費,但當時我沒帶那么多錢。他們不但刷光我卡里的1300元,還專門派人跟回學校收走余款。”
蹊蹺的是,繳費幾周后小林再給那個“像哥哥一樣”的員工打電話,對方卻不“熱情”了,而且她購買的“培訓課程”也沒了蹤影。
感覺被騙,小林要求退款。該公司就拿出雙方簽署的《就業(yè)實訓服務協議書》,告知退款需扣除原本減免的手續(xù)費,包括“建檔費”500元、“測評費”300元等,并繳納協議總價款30%的違約金。“這意味著即使我拿到退款,也已所剩無幾。”
在追蹤采訪中,記者發(fā)現了幾十名像小林一樣遭遇的上海大學生,涉及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這些大學生“暈暈乎乎”購買培訓套餐少則千元,多則近萬元,還有大學生為此借債。
一名“上當”大學生小仇說:“交了兩千元,居然就上了一次課,還是在一個公園里進行所謂拓展訓練。之后就是不斷找去談心,要求再繳‘套餐升級費’,簡直太坑人!
記者調查發(fā)現,“求職培訓機構”欺騙大學生主要采用“五步法”:首先通過街頭調查或通過高校團委、學生會的安排到校內宣講,獲得學生個人信息;接著以“幸運地被選中”等理由單獨約見學生,通過談心等方法博得信任;第三步是“輪番轟炸”給學生“洗腦”,順勢要求學生選擇各種“套餐”;第四步是讓學生簽訂“協議”,乖乖交錢;后再通過“協議圈套”讓學生掉入“花錢無培訓、退款沒有門”的陷阱。
“求職培訓機構”的真面目
針對大學生投訴,記者找到轉折號(中國)教育機構營銷總監(jiān)盛永兵。他表示,該機構總部設在南京,主營教育培訓、出國留學咨詢等。在上海與大學生發(fā)生糾紛的“上海感嘆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其加盟機構,由于存在管理瑕疵、員工素質不高和服務不到位等情況,導致與大學生產生“誤會”。
真的只是“誤會”?
記者發(fā)現,這家叫“轉折號”的就業(yè)培訓機構的體系非常復雜。2009年,一個叫黃峰的人在南京注冊一系列公司,品牌包括“轉折號”“感嘆號”“波浪號”等,業(yè)務涉及大學生求職培訓、公務員招考培訓等,并在外地收錢發(fā)展加盟機構。
上海感嘆號公司就是南京感嘆號公司的加盟機構。正是由于這種復雜的結構,讓想維權的學生“一頭霧水”,到底該找誰“討公道”都弄不清。
記者拿到這家公司提供的協議書,發(fā)現其中“精心設套”。該協議書文本寫道:“甲方(指培訓機構)提供的能力培訓和考證服務的主要內容和形式由甲方規(guī)定,甲方有權對課程安排做適當調整。”“本協議生效后,課程培訓開始前,乙方(指大學生)要求解除協議的,甲方可以要求乙方承擔違約金,并扣除手續(xù)費(建檔費、檢測費)后退款!
對此,上海市律師協會民事業(yè)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劉巍嵩指出,該培訓機構與學生之間的合同關系問題很多:首先,協議書作為合同需依法約定履行期限、培訓內容等,但這份協議里卻沒有。其次,收款憑證必須是發(fā)票。這家機構給學生出具的只是收據,“出納”“經辦”處竟隨便寫個英文名字或姓氏,存在偷稅嫌疑。
重要的是,在我國開辦教育培訓機構需經教育主管部門許可,并獲得專業(yè)執(zhí)照。而這類機構并不具備相關主體資質。“說白了就是無證經營,主管部門可以查處!庇嘘P專家說。
據悉,目前相關大學和當事學生正征詢律師意見,準備集體維權。
記者從上海市工商部門證實,上海感嘆號公司于今年5月期間因超經營范圍和虛假宣傳已被立案查處。而另一家準備“故伎重演”的“上海轉折號文化咨詢有限公司”目前正處于核名階段,上海地方工商部門已對其設置監(jiān)控措施,采取發(fā)布警示標志等予以提醒。
引發(fā)大學生“就業(yè)焦慮”的思考
“求職培訓機構”手段并不高,但卻能讓高智商大學生屢屢“上鉤”,令人深思。
記者采訪發(fā)現,“上鉤”大學生多來自中低收入甚至貧困家庭,而且剛進校新生居多,按理其主要壓力應是學習,而非就業(yè),但他們卻懷有強烈的“就業(yè)焦慮”。
“上當”學生小施來自云南,她坦言:“對我來說上大學就是為找好工作,幫家里翻身,但怕沒有關系也沒有機會。而培訓公司說會幫我系統(tǒng)制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考取職業(yè)‘能力證書’,并推薦到500強企業(yè)實習或就業(yè),就迷迷糊糊交了錢!
“這一問題暴露了大學生中存在的‘就業(yè)焦慮’情緒。”上海市城市科技學校校長張巨浪說,目前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突出,加之高校就業(yè)教育乏力,難以幫助學生完成從“象牙塔”到“職場”的轉變,客觀上加劇了學生的“就業(yè)焦慮”。
另一方面,尋求就業(yè)指導不求助學校卻“亂投醫(yī)”,說明一些大學生對高校就業(yè)服務的認知度、信任度不高。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就業(yè)指導中心主任徐家儀說,目前高校把學生就業(yè)工作看得很重,但不少學生不相信靠學校能找到好工作,寧愿自己“找路子”,難免“誤入歧途”,這種現象應引起高校和教育部門的反思。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騙錢”求職培訓公司竟能公然進大學“宣講”,凸現了高校內部管理漏洞!斑@次事件給我們很大的教訓,完善學校管理刻不容緩!鄙虾4髮W副校長葉志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