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許看新聞以外的電視節(jié)目,不許吹空調(diào),不給零花錢,去同學家要寫書面申請……在蕭百佑近乎殘暴的教育方式中他的三個孩子相繼考入北大。近日,“狼爸”蕭百佑和他“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家教理念再度引起社會熱議。從之前的“虎媽”到如今的“狼爸”,“棍棒教育”的再度抬頭,一方面是迎合了中國父母們急切的“望子成龍”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反映了近年來中國社會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存在困惑和矛盾。
逼迫出來的“成功”:急功近利的“雞毛撣子”
11月14日,蕭百佑參加了一個電視節(jié)目的錄制,他手拿一個雞毛撣子到場,與節(jié)目現(xiàn)場的嘉賓和觀眾討論自己的棍棒教育模式。節(jié)目現(xiàn)場,大多數(shù)觀眾都不贊成他打孩子的做法,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朱強甚至在節(jié)目中與他發(fā)生言語沖突,因為爭吵過于激烈,節(jié)目錄制也被迫幾次中斷。
但是,眾人的反對并沒有消減蕭百佑對于自己棍棒教育的自信,他不僅出了書,而且頻現(xiàn)于媒體宣講自己教育孩子的“科學打法”和“棍棒藝術”。而一些家長的支持,也在讓蕭百佑的教育觀點更有市場。據(jù)了解,如今全國各地已有30多個孩子被父母送到蕭百佑家中,利用寒暑假,接受“狼爸”的教育,而蕭百佑自己也表示,希望在退休后建一所私塾,向社會傳播他的“狼爸教育”。
對此有分析指出,其實大家都明白棍棒教育是一種落后的、摧殘孩子身心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三天一頓打”之所以還會有市場,是因為它后面有一句“孩子進北大”的誘惑,這才是這句口號的重點,有了這個炫目成果的遮掩,人們便失去了清醒的判斷和理智,因為在很多中國家長看來,孩子考進北大便是成功,能達到這個目標的教育方法都是有道理的。
其實像“狼爸”這種,利用暴力威嚴對孩子進行的逼迫式教育,在中國父母中并不鮮見,只是打出來的“成功”常伴隨著潛在風險。
一個名叫“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曾在網(wǎng)絡中影響甚廣,小組成員由眾多不滿父母教育方式的孩子構成,他們在網(wǎng)上傾訴各自父母家庭教育的殘暴和不仁,甚至互相交流報復反抗父母的方法。在該小組內(nèi)流傳的一份名為“父母讓你不能忍受的行為”的調(diào)查報告中,得票多的一項是“經(jīng)常大罵羞辱孩子”,之后是“拿別的孩子‘刺激’子女”和“總認為自己正確”。
針對“棍棒出才子”的家庭教育觀念,有教育專家分析認為,中國父母的家庭教育常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海無涯苦作舟”、“樹不修不成材”這些教育觀點的廣泛流行,導致了很多家長只問孩子分數(shù),在功利化的教育觀中,把自己的意志硬性強加給孩子,為了所謂的“成功”去抹殺孩子的個性和尊嚴,而這種“雞毛撣子教育”也是目前中國式家庭教育中一種共性錯誤。
護犢心切換來悲劇:“蜜糖式教育”的尷尬
如果說“狼爸”的棍棒教育,是中國父母心切于“望子成龍”而走向了極端,那么在中國家庭這條培養(yǎng)“龍”的路上,還有一部分父母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這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張炘煬成長經(jīng)歷算是一個典型。在父母的全力“催熟”下,他10歲上大學,13歲讀碩士,16歲成博士。然而,父母的省吃儉用、百依百順培在養(yǎng)出一個“全國小博士”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這個小博士內(nèi)心的自大與狂傲,成長在溺愛與期待中的他,如今公開逼迫收入微薄的父母在北京為其全款買房。
有分析指出,張炘煬的成長經(jīng)歷恰恰反映出了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兩個方面,一面是急功近利的“蓋樓式”培養(yǎng),一面是為了孩子成才而傾其所有、溺愛無度。而這兩個方面都是以愛的名義來剝奪孩子的自然成長權利,從而傷害了他們,也傷害了自己。
近20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競爭加劇以及獨生子女的越來越多,中國父母對于子女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們希望竭盡全力為孩子營造一個“佳”的成長空間,只要孩子成績優(yōu)秀,他們愿意付出一切,哪怕是溺愛。然而,當年的“小皇帝”如今開始顯現(xiàn)出可怕后果,成長在溺愛中的他們受挫能力和生存能力在減弱,心智、道德、人格都有損毀,有的甚至喪失基本的敬畏與感恩之心,變得自負與張狂。
今年4月1日,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大廳,一名返滬的留日學生與前去接機的母親發(fā)生爭執(zhí),原因是他嫌母親寄錢晚了。在爭執(zhí)中男孩連刺母親數(shù)刀,導致母親當場昏迷,被送進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然而事后的報道稱,這位母親每月的工資幾乎全給了兒子,為了兒子能安心學業(yè),她向親友借錢,五年為兒子湊了150萬,而自己在被兒子刺傷后的住院費用也要靠親友拼湊。
從“神童”逼父母買房到留學生機場弒母,父母傾盡全力的培育孩子卻換來了他們的報復甚至殺戮,在與棍棒教育相反的另一極端,“蜜糖式”家庭教育方式也開始讓中國父母反思。
對此,有評論稱,父母對于孩子的愛可以無私到自我犧牲的程度,但是既然是育人,就要培育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一邊是父母的含辛茹苦,另一邊卻是孩子的心安理得,父母的舐犢情深令人感動,但這終究是一種溺愛。父母在物質(zhì)上無私地滿足孩子的同時,也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埋下了安全隱患,當孩子認為母親的付出是那么理所當然的時候,母親稍有怠慢,就會讓孩子不滿。
扭曲的教育價值觀:家庭教育被應試教育綁架
無論是“虎媽狼爸”的嚴苛還是“舔犢情深”的溺愛,中國父母都把孩子的成才作為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但是對于什么是“成才”,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環(huán)境中,中國家長們更多的是去社會選拔標準中尋找標準和模板,在中國社會應試教育和“通關選拔”的大環(huán)境中,他們也就自然地把對學習成績的高追求作為家庭教育的現(xiàn)實目標。
在對“狼爸”的討論中,不少觀點的交鋒落在了當今社會該如何定義“成功”。對于成就蕭百佑光環(huán)的他那三個“北大孩子”,有評論稱,我們很難把孩子的成功與崇尚“打”文化的家教結合起來,在我們的呼喊了這么多年“素質(zhì)教育”的口號之后,有三個孩子因為棍棒教育而考入北大,并被眾人奉為“成功”的案例,這也是對中國教育體制的一次嘲諷。
對于中國家庭教育中的成才觀,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王嘯認為,對于家長來說,不要僅僅關注孩子的學業(yè)成績,要看看孩子幸福嗎,他在班里被同學們接受了嗎,不要老是看中分數(shù),在那種向分數(shù)看齊的畸形成才觀下,不要說成“才”,成“人”都很危險。
社會競爭的加劇使中國家庭對子女教育懷抱更高的期待,寄予更大希望。然而,面對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稀缺,教育公平失衡的現(xiàn)實矛盾,有學者感嘆,中國家長的教育價值觀也漸漸發(fā)生了扭曲。而作為一種教育心理,不論是嚴苛體罰還是溺愛嬌慣,都折射出如今的中國父母對于家庭教育的焦慮。
分析認為,如今在急功近利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尚處在改革階段的中國教育很難獨善其身,而在教育功利化的陰影下,中國的家庭教育更容易被應試教育所綁架,而喪失其根本的育人理念。
對于家庭教育中的“育人”,王嘯表示,中國人習慣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財,私有財產(chǎn),但是在今天的社會中,孩子不僅僅是家庭的一個孩子,他還是國家的孩子,國家的未來,所以家長們應當把自己的心胸擴展的更大一點,把成為一個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作為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
相比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失敗,對于人格成長的負面影響會更大,然而中國的家庭教育在組織化、標準化、法制化程度上一直相對滯后。近年來,隨著家庭教育缺失而引來的社會悲劇的增多,家庭教育建設正越來越受到中國社會的重視。去年《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的相繼出臺,也讓家庭教育建設提高到國家建設層面。
“藤條是個好東西,打了不傷筋骨,但的疼,疼了才能記住!”這是“狼爸”蕭百佑在《所以,北大兄妹》一書中對自己棍棒教育理念的一句詮釋。然而,這句話在“父母皆禍害”小組中的孩子那里,在“神童”張炘煬的父母那里可能又會有更為復雜的感觸。個體家庭的悲喜之間,折射出中國式家庭教育的雙重困惑,疼痛之后,更深刻的應是中國社會對于家庭教育的反思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