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報道張開的雙臂分別被高高的繩子吊起,只余兩腳著地,頭深深地埋著……難以想像,電視中常用來對付犯人的手法在一個12歲的小姑娘身上上演。自昨日早上6點多至中午12點過,蘭蘭(化名)被吊了整整6個小時,這中間沒吃沒喝,也不能上廁所。
吊起蘭蘭的是她的父親李享東。將她吊在里屋的門邊后,他反鎖院子大門,然后把鑰匙交給了鄰居,并撂下一句話:不管她怎么鬧,我不回來誰也不準給她解開!鄰居們聽從了他的安排。這已經(jīng)不是蘭蘭第一次被吊,父親說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她再溜出去偷東西”。
偷拿婆婆25塊錢被吊起是懲罰
“我知道自己犯了錯,爸爸這是在懲罰我。”
昨日中午記者到達金牛區(qū)富家村時,手拿鑰匙的鄰居王嫂一邊開門一邊不住地提醒“你們勸勸她,但千萬不要給她解開,不然她又出來偷東西”。王嫂說附近的鄰居幾乎都被蘭蘭偷過,但都拿她沒辦法。
拐進院子,眼前的景象令人愕然:從窗戶上和墻壁上分別伸出兩根細細的鐵絲,鐵絲末端連接著布條,女孩的手被布條緊緊纏繞著。臟兮兮的臉龐埋進衣領(lǐng)里,沒束緊的長發(fā)凌亂地披散著、流海結(jié)了痂,由于長時間被緊勒著一雙手已變得腫脹烏青……被吊起的蘭蘭完全沒有了同齡人的神采,卻不哭不鬧,緩緩地說:“我知道自己犯了錯,爸爸這是在懲罰我!
被解下來后,蘭蘭全身不住地發(fā)抖,斷斷續(xù)續(xù)地講述著自己遭遇這一切的原因。前天中午她借了附近一位賣水果的婆婆1元錢去配鑰匙,卻在路上把鑰匙弄丟了。怕被爸爸罵,就又回去趁婆婆削甘蔗時不注意拿了她25元錢,“換了把鎖,剩下的錢留著買吃的”。等下午李享東回來后,知道了這件事,對著她就是一頓拳打腳踢。蘭蘭說,她從前天晚上一直在屋里跪到了昨天凌晨4點。6點過父親起床后,將她吊起就去上班了。“沒來得及穿好衣服,只在睡衣外裹了一件棉襖。”
“就是嘴饞想偷錢買零食吃”
“經(jīng)常餓肚子,沒錢吃飯!薄八晕抑缓猛靛X買吃的,還買水果,我喜歡吃葡萄”
蘭蘭記得,自2007年起,父親已經(jīng)前后吊了自己4次,都是因為偷東西。“知道父親是想讓我改正,自己也不想把這個壞習(xí)慣繼續(xù)下去,但就是管不了自己,就是嘴饞”。
據(jù)蘭蘭講述,自己8個月大時,父母便離婚了,她被判給父親,實際上之后一直在資中老家跟四爺(李享東的四哥)一家在一起!10歲的時候我拿過他1元錢,他沒有打我,還是對我很好”。自此,蘭蘭說自己被慣壞了,時不時偷偷拿別人的錢,10元、20元,但她保證多的時候是100元。
除了想吃零食,尤其是水果,蘭蘭覺得自己偷拿別人的錢還有一個誘因!敖(jīng)常餓肚子,沒錢吃飯!碧m蘭說,去年來成都跟父親住在一起,每天去上學(xué)午飯錢便宜也要2塊,但父親只在上個星期一給了自己1.5元,之后的4天一分錢都沒給,“所以我只好偷錢買吃的,還買水果,我喜歡吃葡萄”。對于這些,李享東矢口否認,稱自己每天都要給蘭蘭足夠的零花錢。
父親:難管,除了吊起沒有別的辦法 “打了、罵了多少次了,就是不管用,你說我應(yīng)該怎么辦?”
昨日下午2時許,李享東從裝修工地趕回家,看到女兒已被解開悖然大怒,“反正我是管不了了,誰解開的誰給我守著她!55歲的李享東頭發(fā)已略有花白,粗著嗓門告訴記者,女兒偷東西的壞習(xí)慣已經(jīng)讓他傷透了腦筋。“打了、罵了多少次了,就是不管用,你說我應(yīng)該怎么辦?”
2個星期前,李享東帶女兒去工地,工地附近一家店的老板丟了手機,堅持說是蘭蘭拿的,不得已他賠了人家900塊錢。而蘭蘭完全否認,說自己已經(jīng)成為“狼來了”里的角色,“有時鄰居們丟的東西也不是我拿的,因為我經(jīng)常偷東西,他們就都懷疑是我”。
母親:他重男輕女,嫌蘭蘭是女孩
在蘭蘭的母親萬安英那里,事情完全是另外一個版本。目前居住在都江堰的萬安英告訴記者,李享東一直重男輕女,當(dāng)年她生下蘭蘭后,母女兩人受盡冷落,不得已,她才與李享東離婚。蘭蘭被父親暴打時經(jīng)?拗o母親打電話。萬安英也經(jīng)常勸李享東,不能總是非打即罵,應(yīng)該用溫和一點的方式教育她。
班主任:對她,沒有區(qū)別對待
記者見到了蘭蘭的班主任李英老師。蘭蘭現(xiàn)在讀初一,“剛轉(zhuǎn)來學(xué)校時,她父親就跟我說過她的特殊情況,讓我提醒同學(xué)們注意”。為了維護蘭蘭的自尊心,李英并沒有點名說過她,只是在開班會時勸說喜歡拿別人東西的同學(xué)要加強自我約束,相信壞習(xí)慣是能改正的!拔覀儾]有對她區(qū)別對待”。有幾次同學(xué)舉報蘭蘭拿了別人的東西,李英就將她叫到辦公室談心,讓李英覺得欣慰的是,上個學(xué)期,蘭蘭整個學(xué)期都很乖,沒有偷拿過別人的東西。
專家說法:受傷深的其實是孩子
四川師范大學(xué)教育學(xué)教授吳定初:別的像她一樣的孩子,有父親疼,有母親愛,也不缺零食吃,她卻不一樣。蘭蘭看到其他同齡人有的,自己也想擁有,當(dāng)父母不能滿足她時,她便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去達到目的。在孩子的世界里,這其實一點也不過分,但蘭蘭選擇的方式卻違背了這個社會的道德標準,這是她這個年齡所不能理解的,而當(dāng)她已漸漸明白這樣做不對的時候,卻又控制不住自己了。
整個過程中,受傷深的是孩子。應(yīng)該給孩子更多的溫暖,家長、鄰居、老師包括同學(xué)在內(nèi),應(yīng)該是以一種理解的、善意的心態(tài)來對待她,幫助她改正,而不是冷落、歧視她。
對話當(dāng)事人 蘭蘭:想聽父親說句鼓勵的話
記者:父親給你買足夠多的零食,你還會這樣嗎?
蘭蘭:我會盡力管住自己的。父親不會買的,他嫌我是個女生,我多想自己是個男生啊。
記者:被吊著的時候你怨恨父親嗎?
蘭蘭:我不恨他。我還想長大掙錢買高級公寓,讓爸爸媽媽都住好的,穿好的。
記者:你希望他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你?
蘭蘭:我想聽他說句鼓勵我的話,從小到大他沒說過一句鼓勵我的話,總是說不了兩句就吼起來。
李享東:她要是還偷,只能繼續(xù)打罵
記者:你沒嘗試用更溫和的方式引導(dǎo)她嗎?
李享東:打罵都不管用,其他方式還管用嗎?沒得心思跟她擺龍門陣。
記者:這樣把她吊起來你不心疼嗎?
李享東:她是我的娃,我當(dāng)然也心疼啊,但我也沒別的辦法。
記者:接下來你怎么做?
李享東:她要是還偷,我只能繼續(xù)打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