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以往,今年高考是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背景下的第一次高考。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強調指出,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五唯”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其中,“唯分數(shù)”導致學生應試、課程窄化和教學“片追”,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相背離,位列“五唯”之首。而考試機構作為研制考試評價工具及“產生”分數(shù)的直接部門,該如何落實破除“唯分數(shù)”的要求呢?
準確理解和把握“唯分數(shù)”的內涵!拔ǚ謹(shù)”不是不要分數(shù),與其他“四唯”一樣,其核心問題落在“唯”字上。也就是說,分數(shù)、升學、文憑、論文和“帽子”,這些多年使用的評價標準,并不能就此廢除不要,而是要杜絕在評價中將它們作為標準、目標和內容的做法。考試作為針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一種間接的、量化的測量手段,分數(shù)作為測量結果指標,其局限性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意志品質、動手能力與社會合作性等,很難用一個量化分數(shù)來反映。這里“”的反義詞是“多元”,不是“多個”。多元評價,就是要將考試分數(shù)和其他非量化的多種評價手段相結合,科學、全面地實施評價。
深刻認識“唯分數(shù)”的社會根源!拔ǚ謹(shù)”的頑瘴痼疾由來已久,是經年形成的。用一個數(shù)字對本來復雜多樣的個體進行比較和排序,這種單一、片面的做法,錯誤之處就在于簡單化地處理復雜問題,其產生既有制度和技術上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根源!拔ǚ謹(shù)”在社會文化上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我國的科舉考試傳統(tǒng),這項曾延續(xù)了1300多年的人才選拔和評價制度,對我國教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極端重視考試結果乃至考試崇拜、分數(shù)崇拜的思想,在社會上已根深蒂固;通過一次考試改變人生命運,成為諸多小說故事中的情節(jié)。因此,破除“唯分數(shù)”,還要認識到其文化根源所在,并意識到這項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
認真反思考試分數(shù)的功能、影響和局限。當前大規(guī)模統(tǒng)考與各類?贾械目荚嚱M織和分數(shù)報告做法,很多方面受到標準化測驗的影響。我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高考改革中引進了國外標準化測驗模式,并結合我國國情進行了調整。然而,標準化考試的優(yōu)勢和缺點,自其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爭議,例如,其長于識記理解而弱于高級思維能力的考查、強調共性可比而忽略個體差異、對教育教學有負面導向作用等。近年來,標準參照性考試、表現(xiàn)性評定、檔案袋評價、增值評價等新型評價方式以及改進成績報告單等被先后提出,來彌補“唯分數(shù)”的不足。在美國考試測量界權威性準則《教育與心理測驗標準》中,就有明確規(guī)定:“在作出對學生可能產生重要影響的決定時,不要單憑考試分數(shù),還必須依據(jù)其他信息!
研制出高質量考試和引導科學地使用分數(shù)。高質量考試既有程序性要求又有科學性指標要求,拿高考來說,如何保證效率和公平,常常是主要的考慮因素。總的來說,好的考試是符合國家人才培養(yǎng)標準和教育方針的考試,是科學設計、規(guī)范實施的考試,是可以促進學習、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考試。教育考試設計和命題過程中要積極落實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等原則,研制出體現(xiàn)新時代精神和育人方向的考試產品。另外,科學地使用考試分數(shù),要把考試分數(shù)的含義和適用范圍盡可能清晰地告知學習者和分數(shù)使用者,而不是僅用于分數(shù)排序或群體比較。一次考試結果通常會受多種因素影響,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成績水平。
做好考試宣傳,防止考試的誤用和濫用。當前我國心理與教育測量學的科學觀念還不夠普及,考試專業(yè)化水平還有待提高,社會上誤用和濫用考試的現(xiàn)象還比較常見,考試宣傳就顯得越發(fā)重要。廣大考試機構要通過考試宣傳,首先是讓社會各界樹立對考試的正確認識,不要神秘化、神化考試,更不要隨意夸大考試分數(shù)的作用;其次,要防止錯誤地使用考試工具進行評價,如校內日常測驗仿照升學統(tǒng)考模式;后,要杜絕濫用考試或過度使用考試現(xiàn)象,考試工具雖然能夠提供有助于教學和選拔的信息,但過多使用也是有害的。那些動輒組織各級統(tǒng)考將學生排序,實施用于橫向比較的抽測、檢測等,都屬于統(tǒng)考的濫用。要保護學校育人的良好生態(tài),把課堂還給教師,減少外部統(tǒng)考測試,保證學校正常教學活動。
破除“唯分數(shù)”的觀念和做法,建立科學全面的教育評價體系,是一場任務艱巨、意義重大的改革,是我國現(xiàn)代教育體系建設的必經之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考試機構應與各類教育教學機構一起,從思想認識、制度政策、評價方式、技術方法、社會宣傳等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單位:教育部考試中心科研發(fā)展處)
內容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17日第5版
|